受访专家:华北电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史海松
生气是人之常情,但“总爱”生气就不利身心。除了缺乏情绪控制技巧,一些个性特质也可能让一个人成为“火药桶”。日本精神科医生伊藤拓在著作《生气的方法》中总结了容易生气的6类人群,如果你也属于其中之一,不妨听听华北电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史海松的建议,让不同类型的怒气变得可控。
1.天真幼稚型。这类人经常因一时冲动对别人发火,甚至自己都无法解释为啥突然就怒了。他们比较天真、脆弱,一旦遭到否定,就会深陷沮丧,将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还有一些特点:不善言辞,但对擅长的领域非常热爱;很少附和他人,经常被说“不懂得察言观色”“不够机灵”;不爱整理收拾,比较随意。这类人生气起来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孩,不顾及场合。
史海松建议,如果自己在社交生活中是“不成熟”“不懂事”类型的,当感到怒气上涌时,首先要缓一缓,比如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借口去倒杯水暂时离开等,先让心情平静下来再说。因为“一点就着”,建议这类人远离给自己带来压力的社交场合和人物,多与熟悉、理解自己的人交往。需要发泄时,找一些独自完成的项目,如跑步、游泳、散步等,用独处时光稀释怒气。
2.崇尚秩序型。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坚守规矩、规则、社会常识、伦理观和道德观,尊敬师长和前辈,遵守公司和上级的决定,常被人说“不懂得变通”“太耿直”。由于过度看重“规矩”,他们的灵活性较低,当身边有人不守秩序、偏离既定规则、做“出格”的事、不按常理出牌时,就容易愤怒。也因如此,常给人刻板、压抑、难以相处、不好沟通的感觉,这也是他们人际关系较差的原因。
针对这类人,史海松建议,一是不要对别人期望太高,给别人的表现、言行设定一些弹性范围,否则很容易因吹毛求疵给自己找不痛快;二是尽可能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多学习,将自己从原来的秩序约束中解放出来,理解到世界和人的复杂性,所谓的“规矩”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思维的容量大了,心胸就开阔,不容易陷入别扭、纠结。
3.争强好胜型。总是想要赢、想证明自己的人,生气、争吵就少不了。比如狭路相逢,他们似乎想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总是觉得“凭什么要我让着你”。然而,世界不可能只围着一个人转,争强好胜的人不总是能赢,心中就常有不忿、怨气。这类人表面上爱扯高嗓门争执,内心却有自卑感,强烈渴望得到他人认可或强调自己的存在感。他们还喜欢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人,相处时表现得诚恳、平和;另一类是敌人,一旦碰上,就开始计较得失、输赢。
“生活中没那么多敌人,不必处处都要争。”史海松说,与其通过愤怒、争辩得到利益和尊重,不如多花时间培养自尊、自信,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放,让自己喘口气,也对他人宽容些。
4.抑郁倾向型。郁郁寡欢的人遇到糟心事往往不会立即发作,而是一点点积攒怒气,愤怒的攻击对象多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这类人一般责任感较强,遇到问题倾向于自责;有毅力、相信努力,自己也很勤劳、能干,但又不擅长沟通,因此常会有“吃亏的总是我”的委屈。他们也爱察言观色,介意他人看法,人际压力较大,这些消极情绪多攻击自身,表现为失眠或身体不适。
史海松指出,总是迁就别人的感受,把负面情绪留给自己,久而久之,怒气便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负面情绪日积月累,身心早晚出问题。建议这类人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害怕冲突而总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后。有时,他人对你的“得寸进尺”也可能是你“教会”的,一旦你大胆说出拒绝、表达不满,对方会感受到你在划边界,就会有所收敛。
5.冷静分析型。客观、冷静爱讲理的人,对于情感用事、不可理喻的情况会感到非常烦躁。比如当他们着急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对方却一个劲儿地倾诉个人烦恼,说的内容总是偏离“主题”,他们就会失去耐心甚至心生抵触、厌恶。这类人普遍聪明能干,口才很好,就连生气都是以讲理的形式体现,以至于他们会忽略自己其实也经常处于不开心、不耐烦、感觉被冒犯的状态。
冷静分析型的人发泄愤怒的做法是极为克制的,毕竟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个“感情用事”“情绪失控”的人,因此可以用写日记分析、向理性的人倾诉来缓解郁闷。另外,史海松指出,这类人应该明白,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事情没法只讲道理,有时候也需要将自己交给情感,让感性带领自己前行;平时可以多袒露真实感受,不必把负面情绪都压着。
6.钻牛角尖型。总是想太多、疑心重又爱记仇的人,生气、愤怒的频次会很高。这类人个性上比较执拗,一旦被某种念头困住,就会死抓着不松手,不断臆想;遇到问题,他们会下意识认为“都是别人/社会的错”;自尊心强,不易接近,难交到知心朋友;会在社交平台上匿名发帖,强调自己的观点或攻击他人。
走不出恶性思维时,一定要立马察觉并调整,不能在一个点上越钻越深、越想越气,进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史海松建议这类人一是要养成及时刹车的思维习惯,当固执念头开始膨胀时,就反复对自己说“哎呀,算了算了”“先冷静下来”;二是尽量避免独处,感到愤怒的时候,去人多的地方看看、去闹市走走,转移注意力,离开困住自己的“牛角尖”,能帮助走出固执的心境。(《生命时报》 记者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