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拼尽全力想让孩子专心读书,以为管得严,他就会听话,可孩子却有自己想去的地方。
原题:没有上进心的男孩
父母眼里的问题男孩
小峰是一名初二学生,因与家长闹矛盾不上学而被学校推荐到我的咨询室。
“老师,这孩子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你能不能帮帮我们?”这是小峰妈妈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声音里带着哭腔,眼睛还瞟了一眼小峰。小峰也斜眼看了一下她,嘴巴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接下来,小峰妈妈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大都是小峰不爱学习、脾气暴躁、爱撒谎、没有责任心、动不动就跟她吵架之类的负面评价。爸爸说得不多,但也基本都是孩子的各种不好。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跟小峰相处的状态,我让他们说几件最近发生的事情。
他们说起小峰夜里偷偷把妹妹的床单剪得稀巴烂一事。小峰很想要一张电话卡。为了激励小峰好好学习,妈妈跟他约定,期中考试有进步就给他买。结果,他进步了40分。可当小峰要求妈妈兑现承诺时,妈妈觉得7科加起来不到200分,不能算进步。她想刺激孩子更加努力,许诺期末考试再进步100分就买。小峰不同意,与妈妈争执起来。妈妈觉得小峰态度恶劣,不但没给他买,还故意只给妹妹买。第二天早上,妹妹的床单被剪得稀巴烂。虽然没人看到是小峰剪的,但全家都认定是他干的,而他就是不承认。妈妈非常生气,扇了他两个耳光。小峰从此搬去奶奶家住,不肯回家,更不肯上学。
通过小峰父母的描述,我判断他们矛盾的关键之一在于:小峰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而父母读不懂他的心理需求,仍然采用管教小学生的方式来教育他。小峰越不听,他们越强势;他们越强势,小峰就越叛逆。渐渐地,彼此间的不满越积越多,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为了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一方面,我给小峰做咨询,倾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比如他想有手机,只是觉得同学都有,而自己没有,很没面子;他对妈妈否定自己的努力感到非常生气,于是通过剪妹妹的床单来发泄,等等。
不管小峰说什么,我都不评判、不说教,只是站在他的立场去体会和理解他的感受。当他相信我真心愿意并能够懂他时,我再引导他一起探索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捶打沙发发泄情绪,听歌让自己冷静……
另一方面,我给小峰父母普及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特点,比如特别爱面子、渴望被尊重、容易受同伴影响等,让他们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需求。
几次咨询之后,小峰搬回家里住了,也去上学了。不过,小峰学习动力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在咨询中,小峰父母很用心,也很努力改变。可是,只要涉及学习的事情,他们就很容易和小峰起冲突。
比如,小峰周末想约同学玩儿,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他约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跟他们在一起容易学坏。可小峰不认同,认为大家成绩差不多才会有更多话题,而且,成绩好的同学根本不可能跟他玩儿。
又比如,小峰想玩儿手机游戏,可父母认为他自控力太差,担心他沉迷其中,所以从来不让他玩儿。于是,小峰故意摆烂,回到家就看电视,从来不学习。
有一次,妈妈发现小峰偷偷用零花钱贿赂邻居家孩子,让对方把手机借给他玩儿游戏。她非常生气,当场大骂了小峰一顿。小峰也指着妈妈喊:“你怎么不去死?”
“他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我们天天在工地里做苦力,风吹日晒,省吃俭用。这么苦,我们还给他请一节课几百块的家教,就是希望他不要走我们的老路,可他却让我去死……”小峰妈妈边擦眼泪边说。
在征得小峰父母的同意后,我录了音,并把录音放给小峰听。他听完后说:“这种话我早就听腻了。我很早就说过不想读书,可他们还是非得花这个钱,所以,他们是自找的。”
“那你有什么想学的吗?”我问。他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也不知道,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咨询到这里,矛盾的根源浮出水面:父母后悔自己学历低,导致现在做苦力,所以特别希望小峰能好好读书,而且做了自己所有能做的努力。可小峰却不领情,因为他不想学习,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又怎么会有动力呢?为了帮助小峰,我安排他加入同龄人的成长团辅,通过团体活动启发他思考人生和未来,探索人生可能的方向。同时,我建议小峰父母多去了解当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技术类工作岗位的需求,让他们认识到没考上大学也有很多人生可能性。
激发人生的内在动力
随着咨询继续,小峰父母给了小峰更多的自由空间,比如允许他每周末玩儿两小时游戏;不再干涉他交朋友,只是提醒他不能做违法的事情;不再每天死盯着他的学习,而是鼓励他多去体验不同的事情……小峰和父母的冲突频率明显减少。
但是,一个孩子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得有动力。所以,接下来咨询工作的重点就是激发小峰的内在动力。
在一次团辅活动中,每个参与者被要求写下自己最想成为怎样的人。小峰特别认真地写下:“我想成为强大的人。”铿锵有力的字迹透露出他内心对变得强大的渴望。我知道这是激发小峰内在动力的契机。
于是,我从这个点切入谈话,引导小峰去发现内心深处的这股力量。我与他聊“强大”的具体含义,引导他在内心把“强大”的画面清晰化,鼓励他从现在开始尝试做一些能让自己变强大的事情,比如自我负责、照顾家人、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等。同时,让小峰父母看到并肯定他的改变。
渐渐地,小峰变得更懂事,更体贴父母,还会做家务、照顾妹妹,看电视的时间也在减少。可是,一旦涉及学习相关的事情,他依然会本能地逃避。
一个人总是逃避某件事,可能是这件事背后藏着一些未曾被意识到的、负面的信念或认知。
有一次,我们聊到各自的学习经历。当得知我曾经高三复读时,他小心翼翼地问我:“你选择复读的时候,难道不怕自己再次失败吗?”
“当然怕。但是,不再拼一次,我觉得自己会遗憾。”我回答。
听完这句话,小峰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地说:“其实,我不是不想学习,只是害怕自己努力了却考不上大学。”“你觉得努力了却没考上大学意味着什么?”我继续深挖。“意味着我亲自证明了自己就是个没用的人。”他低着头说。
原来,小峰妈妈气急了的时候,经常会用“没用”“没出息”这样的字眼骂他,有时甚至会说:“你就跟你爸一样没用。”所以,小峰心里一直有一个消极的自我认知:自己可能是个没用的人。他不希望看到这个事实,所以,想尽办法逃避所有可能让他看到这个事实的事情。
为此,我先给小峰做咨询,让他认识到那些消极评价是父母在发泄情绪,不是事实;然后引导小峰与内在小孩对话,帮助他消除内心那些已经存在的、消极的自我评价与信念。同时在团体活动中,特别注意引导小峰客观地认识自我,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如今,小峰的咨询已经接近尾声。他现在能自主学习落下的功课,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考上普通高中,未来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小峰愿意主动学习,父母一直绷紧的神经也放松了。
我们总以为学习动力要从学习着手,其实不是的。一个孩子只有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才会有努力向前的动力。( 资深心理咨询师徐莉芳 《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