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因生活出现变故引发心理困扰的应对策略
亲人或朋友的亡故、家人突患重病、流产、伤残、离婚、搬家、失业、转学、分手、退休、落榜、遭遇背叛等失去人或物,或者其他如机会、社会地位等,在心理学上叫作丧失。对于人们来说,面对各种丧失,都可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以新冠疫情为例,疫情过后,人们会面临很多丧失。这些丧失是猝不及防的,丧失会带来很多情绪,如难过、自责、愤怒等。这些情绪会带来心理困扰,需要尽快调整。
1.成年人的丧失应对
(1)确认失去,负面情绪需要表达。有些人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当事情发生后,似乎已经很理性、很平静地面对,却不知压下去的负面情绪正在伤害身体和心理,积压久了,有可能爆发。所以情绪一定要表达出来,在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将情绪宣泄出来。“别哭了”“不要想太多”这样的安慰语,倒不如“想哭就好好哭一场”的做法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
(2)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对逝去的人大多都会有悼念仪式。通过悼念仪式,将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亲友亡故之外的丧失,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来纪念那些再也不会回来的物品或短期不会回来的感觉。可以找相关的替代物,可以诉说,也可以写下来。
心理咨询有时会用到“空椅子”技术来辅助告别仪式,在家里也可以做。具体做法是:在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中,找一把空椅子,为自己要告别的人或物找个替代品,或者也可以找一张纸,写上名称,放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要告别的人或物的形象,越详细越好。想好以后睁开眼,看着椅子上的物品或纸,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哭,可以宣泄情绪,畅所欲言地完成告别仪式。
总之,要有这样一个悼念的过程来与过往告别。
(3)找到自己的内在资源、优势,找到能让自己感受到人性光辉并带来温暖的有力量的画面或事件,体验由此带来的情感。当这样的情感不断增加时,就会替代一部分哀伤体验,使得人们对生活的适应度逐渐恢复。
(4)适应变化,开始新的生活。与其他丧失相比,最不容易重新开始的是亲友亡故,这种哀伤最为强烈,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开始新生活是对逝去亲友的背叛。推荐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寻梦环游记》,片中有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会记得你。”对于生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给逝者在心里找一个可供安放的位置。
(5)面对丧失,哀伤是很正常的反应,允许情绪的存在,但不要过度沉溺其中。如果长久困在负面情绪中,以致影响到生活,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6)老年丧失独子是人世间最大的痛。很多老人会因此失去希望,甚至陷入抑郁。老人可以按照上边的步骤,给自己一个哀悼期,慢慢与逝去的孩子告别,并带着“孩子希望父母好好生活”的愿望投入生活中,将余生过得有价值。
(7)一定不要忘了寻求支持。好的支持会帮助人们顺利走出哀伤。
(8)总有一些时候,哀伤还是会不经意袭来,比如,某些特别的纪念日。请牢记:这是正常的。所幸我们知道它到来的具体日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去面对。
2.孩子的丧失应对
(1)对于小一点儿的孩子,比如心爱的玩具丢失了,这也是一种丧失。在孩子充分表达情绪(比如哭)之后,家长可以运用拟人、想象等,给玩具找一个美好的去向,引导孩子慢慢接受见不到玩具的事实。仪式感的部分也可以邀请孩子用绘画、手工等进行表达。
(2)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参照成人的应对方法,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学龄期的孩子如果转学,对他们来说,有友谊的丧失、熟悉的环境的丧失等。孩子到了新学校,尤其是插班就读,如果很难融入班里同学原来的小圈子,就会造成心理影响,有些孩子便不愿意去上学。因此,家长在转学前除了要帮助孩子进行简单的丧失处理外,还要帮助孩子进行适应性训练,将孩子担心的种种不利因素模拟出来,再引导孩子合理应对。这样的“预演”会让孩子觉得很安心,当学校的真实情况没有想象得那么糟时,就会很快适应新环境。
家长不能认为孩子的丧失不值一提,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比如孩子因为不适应新学校不愿意去上学,家长要试着共情孩子,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改善,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此外,如果重要亲人离世,家中一片忙乱时,孩子可能会害怕、无助,家长要做好陪伴。否则,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会持续很久。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各种丧失,但生活还要继续。
(《家庭心理健康手册》主笔:师晓霞 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