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男星周渝民受访自曝患有“人群恐惧症”,防备心很重,会避免和人群接触。此前,陈奕迅在新歌MV《社交恐惧癌》出演社恐人士,梁朝伟加盟,也引爆相关话题,许多网友表示感同身受。采访中,心理专家对记者表示,试着让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重构,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减少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只想自己待着?社恐话题引发网友共鸣
周渝民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喜欢听人讲话,不喜欢变成话语主导者,而是作为聆听者去观察人的个性。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习惯全班第一到校,5点半醒来,6点出门,只因为没有办法接受路上有人跟他一起走路。
“非常理解仔仔,自卑的人很容易有社恐。我也是,以前读书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爱笑,很酷很冷,其实就是自卑,不愿意成为焦点,只想自己安静在角落呆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说能力的增加以及价值的体现会好很多。”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还有人说,“我也有这毛病,感觉跟人同行很尴尬。”“特别理解他,小的时候我也总是低着头贴着墙边走,怕别人看见我。”“挺能理解的,工作是另一个状态,因为在扮演角色。其实我们日常也有类似,自己独处会避免一些不舒服的体验。”
无独有偶,此前陈奕迅国语歌《社交恐惧癌》剧场版MV发布,陈奕迅跨界诠释社交恐惧症患者,用歌声和画面在跟患有社交障碍的人群交流,并特邀影帝梁朝伟加盟,其中细节令许多网友代入感十足。MV中,作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惧怕交流的陈奕迅全程仿佛与世界隔离,唯独与自己精心照顾的植物“毛毛”可以舒适相处。一次意外让“毛毛”高空坠落,走出家门寻找植物,门却意外关上,陈奕迅对周遭人的关心感到强烈不适,他以躲闪的眼神、不断用力地摩擦的双手手指,及小心翼翼的回答等细腻的微表情来展示恐惧社交的状态。
在MV中,梁朝伟饰演一个开锁工人,为被关在门外的陈奕迅开锁,温暖的招牌笑容,让“i人”(内向型人格)梁朝伟变“e人”(外向型人格),撬开“社恐”陈奕迅的心门。银幕里闪闪发光的“影帝”,生活中却被很多网友认知为“社交恐惧症”患者,发布会时手互抠,站立时脚抠地,有号称“社交达人”妻子刘嘉玲在,仿佛才能安心许多。
社恐与早期经历、社会评价、生物学因素有关
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陈奕迅所表现的听到隔壁开锁的声音感觉到紧张,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症状。“社恐”属于典型的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无法随着时间自动缓解的。这种情况往往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不愿意跟人交流,不愿意跟别人有过多的接触,其实此时我们就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变化,并且及时给予帮助。因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表现得往往更加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刻意隐藏自己,反而不太容易发现他们的社恐症状。成年后往往给人一种不善言语,拒人千里的感觉,让人误以为他们高傲。
社交恐惧要视情况来看,有些人害怕社交可能只是发展性、适应性的问题,还不到确认疾病的阶段;但有些人,如果面对人群会出现出汗、无法呼吸、发抖等躯体性症状,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就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了。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早期经历影响:儿童时期受到过度保护、过分批评或者遭受欺凌;或是社会评价带来焦虑: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可能源于自尊心脆弱,对自身价值的负面评价。还有生物学因素:遗传、脑化学物质不平衡、神经生物学因素等都可能与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有关。
当周渝民被问及现在是否克服“人群恐惧”时,他回答:“把工作的我投入成另一个角色,做艺人的我很开心。”许多网友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说能力的增加以及价值的体现会好很多。”对此,韩宁表示,社恐人士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会社恐,有些人的状态是能够控制的,当然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他跟别人交往的时长会逐渐增加。从看见陌生人不敢说话,到能做简短沟通,再到后来能有一个比较长的有效沟通,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举例说,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把社恐的一面体现出来;还有些人到了比较大的场合讲话,也可能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跟陌生人不能正常交流,许多人或多或少有社恐症状,但能够随着不断“自我暴露”,而逐渐变好。
如何应对“社恐”?MV中梁朝伟做对了什么?
MV中,梁朝伟帮助社恐人士打开“心门”,韩宁说,实际上梁朝伟采取帮助社恐人士实现“暴露”的行为,温暖的笑容,取得信任感的交流,让社恐人群逐渐暴露自己,然后慢慢去适应。在适应的过程当中,他需要做认知重构,这是解决自身问题的第一步。梁朝伟的行为值得借鉴,当然进行这种暴露疗法的话,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帮助。
韩宁说,试着让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重构,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减少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当你感到焦虑、沮丧或愤怒时,尝试记录下你的想法。一旦你意识到你记录的这些想法是负面的,那就尝试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挑战它们的合理性。例如,可以问自己:“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这种想法是否过于悲观?”“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或者观点?”“我确定这件事会发生吗?”等等。
通过询问这些问题,你可以评估负面思维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然后开始尝试寻找替代性的、更积极和现实的思维。例如,如果你认为“我永远也无法做好这件事”,你可以替换为“我虽然现在做得不好,但我可以学习、改进,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去尝试才是最重要的”、“我会为我的努力感到骄傲”、“他可能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以前我能做到,现在我也能做到”等等,将新的、积极的思维模式付诸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识别负面思维并进行认知重构。
此外,还可以谨慎尝试暴露疗法,逐渐面对社交场合,通过暴露自己于社交环境,可以帮助个体逐渐适应和克服社交恐惧。比如我们可以把我们恐惧的场景进行分级,将这些社交场合或情境按照引发焦虑的程度进行排列,制定一个恐惧等级清单。
例如,从最不害怕的情境开始,逐渐向最害怕的情境过渡。从最低的恐惧等级开始,逐步面对这些情境。例如,如果我们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可以从与熟悉的朋友进行对话开始,然后逐渐转向与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最后再面对完全陌生的人。在每个暴露情境中,我们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直到我们感觉焦虑开始减轻。这个时间可以逐渐延长,逐渐习惯于在这些情境下停留的时间。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暴露疗法时,最好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过程安全和有效。
无论是谁,在人际关系中都可能会遭遇拒绝、误解或者不愉快的交流,接受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过分自责或者否定自己,不要将失败归咎于个人价值,而是将其视为一次学习经验。想象你的朋友或家人在同样的情境中,你会怎么看待他们的失败,试着用同样的宽容态度来看待自己。同时可以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看看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请确保不要过分自责或过度分析,我们的目的是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将失败看作是一个挑战,尝试从中学到教训,从而思考你可以在类似情况下采取什么不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交场合。最后我想说,不要期望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百发百中,每次都完美无缺。社交技能需要时间和练习,允许自己犯错误,然后从中学习。
韩宁还建议,不要放弃寻求外部帮助,你可以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压力,增强应对社交恐惧的勇气。如果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幸福,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更系统化的支持和治疗,帮助你应对社交场合中的挫折和焦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