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参加线下夸夸会
网络夸夸群
阿雯参加线下夸夸会
青春派潮流
“你好漂亮!”“你好有才华!”“你真聪明!”几个年轻人聚在咖啡馆这样的公共空间里,相互夸赞对方的外貌、才智、创造力……近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流行起“夸夸会”活动。
这种“夸夸”社交文化带着熟悉的味道。四年前,发酵于高校的“夸夸群”,一度在网络平台爆火,还衍生出“职场夸夸群”“城市夸夸群”等各种线上夸夸版本,网购平台上甚至出现付费购买的夸夸服务。
如今,“夸夸”文化从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生活,再掀热潮。
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热衷“夸夸”社交?
线下活动
羞于表达的年轻人学会“夸夸”
重庆,在一处名为“多比塔拉”的咖啡馆兼杂货铺里,七八个年轻人围坐在一块儿,捧着热乎的奶茶开怀畅聊着。
这是了了组织的一场线下“夸夸会”。有些人结伴前来,有些人互不相识。
“如果你不知道说什么,那可以从夸‘多比’开始。”了了选择了一个好玩儿的开场方式,用自己的小狗“多比”帮大家建立连接。
大家轮流夸完小狗,了了又挨个把每个人都夸了一通。眼看着气氛又要降温,一个女孩开口打破了沉默。“我想夸我的一个室友,她身上有种北方人的热情和大气。”说话时,她紧紧抓着正在被她夸的室友的手,紧张得手心有点冒汗。
女孩名叫阿雯,刚上大一。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夸夸会的活动后,拉着三个室友来参加。
阿雯说,大一刚开学时,室友薇薇是第一个和她说话的,还主动把擦灰毛巾递给她。平时大家遇到困难,薇薇也总是主动替大家想办法。她一直心存感激,却不好意思当面表达谢意。
夸夸会给阿雯提供了一个“夸奖”室友的机会。听到阿雯的“夸夸”,薇薇显得手足无措。她瞪大眼睛看着阿雯,整个人往后倾,害羞得直说:“你别说了!”
同样的害羞随后也发生在阿雯身上。“你很酷!穿得很有个性!”阿雯对面坐着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她开口第一个夸奖的就是阿雯。阿雯既开心又害羞,她整个人靠在室友薇薇身上,疯狂摇动对方的手臂。
20多天后,又一场夸夸会在这里举行。考虑到活动参与者的i人属性,夸夸的形式由口语变成了小纸条。00后“漫画家”小雨在那天收到了三张来自好友的夸夸纸条。上面写着:“那么帅不要命啦!你是一个有自己世界的人,能靠近你的世界我很开心。”“一切都会如你如愿,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会太久了!”“感觉和你很合得来。(你)特别有趣,总能有新的点子,和你一起玩很开心,可以一起聊很久。”
“我和朋友之间平时很少会在口头上‘夸夸’,可能因为大家太熟了,彼此都知道心里在想什么。”小雨说。平时大家也会开玩笑似的互相夸一夸,但那些夸奖通常显得有些“阴阳怪气”,更像挖苦对方。而参加“夸夸会”时,大家写下的小纸条却不约而同变得有些认真,都是平时不好意思开口说的话。
夸夸会现场,无论是面对陌生人还是老友,大家总能收到意料之外的夸奖。羞于夸奖他人又或无法坦然接受他人夸奖的年轻人在这里学着接受“夸夸”。
小雨说,夸夸会上大家彼此的正向互动或许比接受心理咨询效果更好。认识不同的人,收到不同的夸夸,更能认识到自己的多样性。
旺盛需求
“夸夸”从线上发展到全国各地
在汉语语义里,“夸夸”通常带有贬义。它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自夸或吹嘘自己的能力、成就或外貌等,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过于夸张的赞美或恭维。
而大家现在口中常用的“夸夸”更多的是指一种社交现象,即人们在社交媒体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夸赞或表扬彼此,有时可能过于虚假,又或是带着幽默、夸张戏谑的味道。
“夸夸”的群组文化起源于豆瓣小组。豆瓣网友在2014年创建了“相互表扬小组”。
截至目前,该小组共有17万成员,组员的昵称为“马屁精”,小组的规则简明扼要——“溜须拍马、相互夸奖”。
戏谑嘲讽式的夸夸文化在那时已初见端倪。
譬如,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把火腿肠炸糊的两张照片。帖子下方最热门的评论体现了夸夸文化中典型的“变坏事为好事”风格,“四根火腿肠!被你做出了四种不同的色泽!不同的味道和口感!你是炸火腿肠的天才呀!快去开店!”
微信“夸夸群”社交文化则发迹于大学校园,相比豆瓣小组呈现出更夸张的风格。
2019年,由浙江大学学生发起的校内夸夸群因新奇有趣迅速风靡全国各大高校。随后,网络上衍生出“职场夸夸群”“城市夸夸群”等多种形式,淘宝等网购平台也曾一度出现定制夸夸群服务。
在“狂热”的夸夸社交现象背后,不难窥见年轻人旺盛的“夸夸”需求。如今,“夸夸”服务的形式也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
从目前可以搜索到的网上信息看,线下夸夸会活动大约起源于2021年。上海好好笑HaoHaoLaugh是早期一批举办线下夸夸会活动的。
自2021年以来,好好笑先后举办过近30场夸夸会。工作人员快乐网友pp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主理人“敢姑娘”最初发起“夸夸会”的初衷与个人经历有关。
“敢姑娘”曾在国外参加一场即兴表演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让每个人夸夸自己。“敢姑娘”上台就对自己一顿猛夸:“I love my eyes” (我喜欢我的眼睛)“I love my lips”(我喜欢我的嘴唇)“I love everything about me”(我喜欢关于我的一切)。
感受到“夸夸”的正向鼓励作用,“敢姑娘”在上海陆续发起了多场夸夸活动,参加活动的年轻人常常在现场互相夸到落泪、咧嘴大笑。
北京Libertango在2022年年末也发起了夸夸会活动。90后姑娘茉栩是同名古着店、酒吧的老板,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正式的夸夸会活动举办之前,“夸夸”行为常发生在酒吧里,这有助于营造正向循环的社交氛围。
近来,线下夸夸会活动风潮由北京、上海两地逐渐扩散至全国。苏州、长沙、温州等地先后举办了夸夸会活动。
多位线下夸夸会参与者在采访中提到,她们对线下夸夸会良好、友善的社交氛围印象深刻。
时尚导演Fiona曾经参加过一场夸夸会,她觉得夸夸会有别于日常吃喝玩乐等社交活动的地方在于,在这样的场景下结识新朋友,带着欣赏的眼光,为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参加的人之间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很希望对方能够一直保持闪亮。”
参加原因
对处在低谷期朋友体验感更强
作为线上、线下不同“夸夸”文化的体验者,小雨告诉北青报记者,认识新朋友、寻求认同感是她喜爱“夸夸”社交的重要原因。线下夸夸会带给她的体验感明显比线上夸夸群更好。
线上夸夸群大火期间,小雨曾加入过一个与绘画相关的夸夸群,但“夸夸”效果不太理想。小雨很快发现,在这个“夸夸群”里,大家都只顾着发布自己的作品,很少关注别人的作品。“线上的夸夸社交虚无缥缈,线下的夸夸更加真实,收到夸夸的心情也会更兴奋、更激动。”小雨说。
参加夸夸会前,小雨一直处在比较焦虑、紧张的状态中。那时,她和几个朋友刚到当地的一家动漫公司实习,几乎没有收入,每天不是面临着画不出作品,就是作品被挑剔的窘境。参加夸夸会的那天,她们都暂时忘记了工作上的烦恼,沉浸在彼此鼓励的氛围中。
“‘夸夸’会让人变得自信。”小雨说,“每个人在别人心目中可能都是很好的,但自己没法意识到这件事。这种情况就需要别人多提醒。”
“年轻人初入职场,需要面临很多社会‘锤炼’,可能会收到一些不如意的反馈,容易自我怀疑。夸夸会就像给大家一个寒冷冬夜里一起围炉取暖的空间。”Yuki是北京DeepBond心理社区创立者之一,也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Yuki和团队今年冬天也尝试在线下发起夸夸会活动,并融入了艺术疗愈等活动形式。她说,夸夸会活动的意义,在于大家卸下标签和面具,收获更多善意和支持,知道袒露脆弱也会被深深共情。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眼睛,重新擦亮那些被忽视的、自己身上宝贵的部分,也才能意识到,原来我也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也是这么可爱的人。”Yuki说。
“夸夸会像一个充电站。在友善的环境里,大家给到的正反馈能让人鼓足力量继续前进。尤其是对于处在低谷期的朋友,这种活动体验感会更强。”距离Fiona参加夸夸会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她至今记得大家的一些夸夸,也保留着那次夸夸会的收获——一只写满夸夸的环保袋。
“一见面就被惊艳”“有才华的创作者”“有品位的生活家”“优雅智慧美丽”“Piuling气质超好”(Piuling为网络用语,用于形容人非常漂亮)……
这只环保袋被Fiona放在书房,她时常会看着环保袋发笑。她说,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参加一场夸夸会。
见证改变
参与者变得越来越积极阳光
了了下定决心要办“夸夸会”,也是因为看到了“夸夸”的力量。
2023年夏天,了了结识了一位不到30岁的女士,她在这位女士身上见证了“夸夸”带给人的改变。
认识之初,这位女士正处于低谷期——刚结束一段婚姻,独自抚养一个年幼的孩子。
当身边亲友不能理解这位女士的离婚决定时,了了对她表示了支持和肯定,“我觉得你非常勇敢!敢于结束婚姻,翻新自己的人生,真的非常厉害!你内心的勇敢与你的外表形成了鲜明对比,很让我吃惊!”
谈话结束,了了很快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位女士的变化:看日出、跳舞、穿可爱的小裙子……
三个月后,了了再次见到这位女士,她刚换了一份新工作,整个人容光焕发,与初见时的状态截然不同。
Yuki发起夸夸会活动的初衷也与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有关,她发现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被夸夸的需求。
“不少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比较缺乏正面支持和鼓励。他们一直在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忽略了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不少人可以轻易说出自己的缺点,却不能顺利说出自己的优点。面对他人的夸奖,也常常带着羞涩、尴尬,而不是喜悦。” Yuki说。
“‘夸夸’可能不太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做到坦然接受,正确认知。”了了笑着说,她的“雷达”一旦监测到身边有人不太自信,就会激发她的夸夸欲,一定要把对方夸到信心满满为止。
目前,已经举办了的两场夸夸会证明了了了的“夸夸”成果。
夸夸会结束后,她习惯默默地在朋友圈关注每位参与者的社交状态,看到大家越来越积极阳光,了了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了了希望,未来能继续把夸夸会办下去,让更多人重拾信心,活得更加自洽。
(了了、阿雯、薇薇、小雨、Fiona、快乐网友pp、Yuki为网名或化名 北京青年报 记者陈静 供图/受访者、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