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很多孩子却显得“无精打采”,甚至表示“活着没意思”。家长很不理解,觉得他们是“矫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用心理学专业术语表达,叫作“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俗称“空心病”。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可能更为优秀,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空洞、孤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病,又如何防止患上这种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空心病”的病因是“价值观缺陷”,那么就需要从帮助孩子建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入手。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认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由低到高一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观、身份和精神。
处于“环境”层的人,关注的往往是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喜欢用指责和抱怨来面对问题,他们的孩子也会因为整日处于内耗中而变得疲惫无力;处于“行动”层的人,信奉“少想多做”,他们的孩子总是看上去很勤奋,实际很盲目,不知道为何要这么辛苦。
这两个层次的人,最容易患“空心病”。
越往上,情况就越来越好。“能力”层的人,着重能力的提升、战术的改进,在遇到困难时,会积极寻找突破方法;“信念价值观”层的人,在面对各种抉择时,能遵从内心的想法,排除不必要的干扰;“身份”层的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话题,会协助孩子实现自我;“精神”层的人,开始思考自己的使命,关注“我”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达到这一层面的人有更多的“利他”倾向,愿意为他人奉献。
各位家长不妨对照一下,您的逻辑思维处于第几层?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空心病”,相信您已经有了方向。(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