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教师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在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教育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需求,构建科学、高效、合理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夯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学理基础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受地域、工作环境以及教师个体因素等多重影响,表现出较高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依托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和压力管理等理论夯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学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个性特质(如乐观、韧性)和积极社会支持。高校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给教师开设“积极情绪培养”“个人优势识别与应用”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培训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2-3次讲座或工作坊,邀请积极心理学专家授课和互动;制定心理资本提升计划,帮助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鼓励教师使用心理测评工具识别个人优势,并在教学和生活中加以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关注个体思维模式与行为的关系,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善心理健康。可定期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或认知行为疗法(CBT)专家开展CBT的基础培训,帮助教师识别和挑战负性自动思维,学习替代性思维方式;建立认知行为支持小组,定期举行小组讨论,分享应对策略和成功案例。压力管理理论提供了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和策略,强调通过认知重构、时间管理和放松技巧来减轻压力。可通过创建压力管理工作坊,帮助教师了解压力识别、认知重构、时间管理和放松训练(如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心理技能;通过设立舒压空间,配备放松椅、冥想室、心理图书角等设施,供教师放松身心。通过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和压力管理理论的指导和干预,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整体幸福感。
完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建设,需从政策保障、组织架构、服务流程、资源投入等方面着手。
一、政策保障机制。制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护政策,明确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在制度内容上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确保各项服务有章可循;设立专门的监督和执行小组,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
二、组织架构机制。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和协调全校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包括心理咨询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宣传教育人员来保障中心的日常运作;设立各院系心理健康联络员,负责本院系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筛查和信息传递。
三、服务流程机制,建立心理健康评估流程,选用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定期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并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和支持方案;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流程,建立便捷的心理咨询预约系统,通过线上平台和电话预约,方便教师获取咨询服务,严格保密咨询记录,定期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建立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和日常观察,及时识别心理危机教师。明确干预步骤和责任分工,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处理。
四、资源投入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每年在学校预算中明确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包括评估、咨询、培训和活动等;设立教师心理健康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心理健康项目和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配备专业人员,招聘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和心理危机干预师等;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国内外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和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物质保障,建设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心理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提供舒适的服务环境;购置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心理咨询软件和放松训练设备,确保服务的高效和科学性。
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科学的宣传和推广策略有助于提高服务的参与度,确保高校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邮件系统等线上渠道发布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信息。同时,在校内公告栏、教师休息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张贴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以吸引教师的关注和参与。利用短视频、动画、信息图表等创新形式制作宣传内容,提升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此外,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体验、放松训练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以增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和参与度。建立教师反馈机制,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主要办公区域设置意见箱,收集教师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满意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集心理健康知识、服务介绍、预约系统、在线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方便教师随时访问和使用。开设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解决教师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困扰。开发心理健康APP,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知识推送、在线咨询、压力管理工具等功能,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健康管理。
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督导和评估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该群体心理服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一、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是评估的重点。主要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以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代表性个案收集等方式,定期了解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剖析存在的问题。此外,将心理健康测评作为年度体检的一部分,向教师反馈测评结果,对结果进行连续监测,掌握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趋势和问题高发期,把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节点。
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建设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定期开展培训,对培训的参与度和掌握度进行考核,从专业资质、服务时间、继续教育等指标,督导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对服务记录和档案,服务开展的频次和效果等指标进行监控,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心理健康服务的协同保障。既包括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服务流程和标准,也包括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和效率等方面。对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服务和运行设置和执行情况等指标进行测查。通过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和效果评估,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运行状况和问题,及时优化和改进工作。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关键,也是维护教师自身健康、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多维度推进、多层次构建,从夯实学理基础、建立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督导评估四个方面实施推进,为教师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提升教师幸福感,创造有温度的教育工作环境与文化。
【本文为2022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CC2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光明网】
作者:林敏(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斌(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教授)
Tags:#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