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拨打过十几次心理热线之后,辛殿的感觉是,每次拨打心理热线,就像开盲盒一般。不知道等待时长,也不知道对方的水平。
在他拨打的多家心理热线中,只有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提示排队人数,其他的要么不知道等待时间,要么在提示座席繁忙之后,被直接挂断,“越等越焦虑,越打越生气”。还有一些心理公司背景的热线,接线员是志愿者,是在家里,“有些不在状态,感觉对方的情绪比我还低落”。
辛殿还指出,他咨询的多家心理热线,除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12320-5之外,绝大多数都不能指定接线员,“每次都要复述一遍自己的问题”。
他还发现,不同热线选项不同,教育系统热线会按照人群区分,学生、家长、老师和其他,心理公司的热线则会按照症状区分,抑郁、焦虑和生命专线,卫生系统的热线没做这样细分,但是提供了多元选择,可以选择自助语音服务。
比如,上海市心理热线依托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提供“三步呼吸空间”的放松练习,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依托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则提供“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的练习,做完练习还可轮候。
一些知名的热线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可以选择文字咨询,还有免费的心理测试和疗愈课程。
按照时间线,中国心理热线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1990年代,面向特定群体的心理热线开始设立,比如,北京红枫妇女热线,南京晓庄学院的陶老师热线;
二是2000年代,从2002年北京心理援助热线和2006年的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的创立起,依托卫生系统和团委系统的热线逐步铺开;
三是2010年代,从2012年“希望24热线”创立起,有心理咨询公司背景的热线开始兴起;
四是2020年代,一大批地市一级的心理热线开始设立,同时,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热线为代表,一大批高校背景的心理热线面向社会开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创办人费立鹏教授直言,目前心理热线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热线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的热线纯靠志愿者接听,但不管依靠谁,都需要有基础的培训,最好有统一的标准,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二是资源配置不均,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接通率只有4%,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拨打,但有些热线空置率很高。统一号码、统一标准之后,求助来电就可以转接,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资源使用率。
费立鹏教授建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应该有一个长期目标:在中国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拨打同一个危机干预热线号码,获得高质量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危机支持。他还指出,统一热线的存在,便于宣传推广,让更多人知晓,即便不拨打,也有助于提升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