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9日报道,收集卡牌成了当下中小学生的“社交工具”,为收集卡牌,有14岁未成年人在直播间花费上万元“拆卡”。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小马宝莉”等卡牌在未成年人很是流行,除了在线下或者线上渠道销售火爆外,短视频平台直播还有更“劲爆”的玩法。
卡牌在未成年人中火爆
主流电商平台销售均过10万
记者注意到,在几家主流电商平台上,“小马宝莉”卡牌销售均超过10万单,评论区有买家留言“这一次买了小马宝莉彩虹散包,反正也不懂,孩子说有她喜欢的卡”“当做奖励给孩子的,孩子超级喜欢”“女儿太喜欢了,回来就疯狂拆拆拆”……在一家店铺,记者发现,最便宜的一套卡牌就要258元。随后,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向店家咨询,店家介绍称,一般“黑背卡”“彩背卡”在小朋友中比较受欢迎。名为“辉月”的抽卡套装抽出稀有卡的概率较高,但是卡片出厂都是随机装的,也要看运气。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
而在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中,其玩法则更加“劲爆”,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一种“叠叠乐”玩法,该玩法是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后请主播代拆,如果拆出了高等级卡牌,可以根据卡牌的稀有程度再免费拆一包或者两包,免费赠送的卡包拆出高等级卡牌同样适用于上述规则。
记者发现,虽然一些拆卡直播间会标注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但买家只需在付款页面勾选“我已成年,同意代拆”即可下单,并不会有人脸识别等程序二次认证。
心理学专家:
直播间拆卡更易上瘾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告诉记者,从心理学上,盲盒拆卡运用了五种方式吸引消费者,“首先是激发好奇心,盲盒内容的不确定性,成功勾起了买家(尤其是未成年)对未知的强烈探索欲望;其次,制造期待感也是关键。因为盲盒中有可能抽到稀有物品,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让买家内心充满期待;再者,满足收集欲。盲盒通常以系列款式推出,这促使买家为了集齐整套而不断购买,仿佛在完成一项有趣的收集任务;同时,这些卡牌还迎合了社交需求,无论是展示自己的收获,还是交流抽盒经验,都增加了互动性,形成了独特的社交圈子;最后,盲盒抽奖利用了赌徒心理。以相对较小的投入,有机会获得价值更高的物品,这种以小博大的诱惑能给买家带来成就感,从而吸引他们不断参与。”
陈志林表示,抽卡的不确定性与期待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与满足,使孩子体验快乐从而产生依赖,从而不断重复获快感。若周围小伙伴都玩抽卡并热衷交流,孩子易受影响加入,免于被群体排斥,这种从众心理与对同伴认同的渴望致其对抽卡痴迷。
“在直播间拆卡,其显著特点在于强烈的社交互动性。消费者能够与众多网友即时交流、热烈讨论,一同分享兴奋或遗憾的情绪。这种群体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感和刺激感,使人沉浸其中。并且,主播的引导和富有感染力的渲染能够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情绪,使其更容易陷入激动的状态。然而,由于是通过屏幕观看这一方式,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和虚拟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对于实际花费的敏感度,可能导致消费行为更加冲动。”
陈志林认为,要预防孩子沉迷抽卡,家长需要给孩子的好奇心寻找另一个“出口”,家长应多带其参与活动,如参观展览、户外探索,让孩子接触更多新鲜事物,分散其对抽卡的注意力。家长也要了解孩子的学校情况,如果已经形成不良的集卡社交氛围,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并与孩子及时沟通,鼓励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交活动。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于盲盒抽卡,家长发现后应尽量克制情绪,过度指责批评可能令孩子抵触,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不要急于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而要慢慢来,例如和孩子共同制定抽卡规则,如每周次数、花费金额,惩奖规则等,明确违反后果并严格执行,培养孩子自我约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