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心脏、闭气窒息,就能产生幻觉,重温“前世记忆”?近日,一种通过特定动作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状态的“死亡游戏”,风靡校园。封面新闻关注到,在成都部分家校群,家长表达了焦虑。
早在2004年,已被教育部明文禁止的低俗游戏,为何能“卷土重来”?学龄儿童为何容易效仿这类游戏?11月4日,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郭世刚对背后成因进行了分析。
“入侵”校园的“死亡游戏”
严重可致窒息死亡
“儿子的命算是捡回来的”“侄子的同班同学因玩该游戏休克住院”……据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报道,湖南益阳一名家长称,孩子在该游戏后迅速晕倒,发出尖叫、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名家长的感慨与经历,给所有孩子及家长敲响警钟。
“你们听说了死亡游戏吗?”“刷视频看到了,今天老师也强调了,要跟孩子教育一下”,11月4日,在成都部分家校群和社交平台,通过网络获悉的家长们对这股“妖风”表达了担忧和焦虑。
成都家校群,家长对死亡游戏表示担忧
事实上,“死亡游戏”其实并不新鲜。公开资料显示,“死亡游戏”又叫“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游戏就已经在内地和沿海城市传播,并迅速被未成年人模仿,风行于很多校园。2004年,教育部提醒,“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相关省市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揭露此类游戏的危害,严令禁止学生尝试这种游戏。2005年,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国内所有网站删除有关“死亡游戏”的介绍。
2004年,教育部提醒,“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
2014年,石家庄一名中学生玩“死亡游戏”后,全身抽搐并意识模糊,经医院抢救后整整吸氧三天才恢复正常;2017年,长沙一名大学生玩“死亡游戏”后昏迷倒地,导致重型颅脑损伤。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专家剖析:
“死亡游戏”利用了孩子渴望被人接纳的心理
为何这类不良游戏能“卷土再来”?为何校园里的青少年容易效仿?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郭世刚认为,“死亡游戏”利用了孩子渴望被人接纳的心理,以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同龄人注意力。“学龄期儿童正处于探索自我和寻求他人认同的阶段,外在原因是想要融入‘大众’,也想要获得别人的赞赏与认同。内在原因是其心理走向独立的过程,他们渴望被别人接纳,常常愿意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在“死亡游戏”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刺激下,就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同伴之间相互分享、模仿、鼓励、影响,也加剧了其危害,而且是群体性危害。
郭世刚指出,儿童的审辨能力相对较弱。在游戏时他们可能缺乏判断力,不能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性,容易受到伤害。且儿童对生命的概念还不够清晰,有时候难以区分虚拟的游戏和真实的世界。游戏中的主人公,死了之后还可以复活,但真实世界里的生命非常脆弱且只有一次。如果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类危险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就容易出现追悔莫及的事发生。
郭世刚认为,除了学校、家庭在口头上的“明令禁止”,还应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只有敬畏生命,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孩子才能甄别此类不良游戏的伪装,远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