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每到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我的左侧大脑就会一阵阵针扎般的痛,休息一段时间,才慢慢缓和。我去医院检查过几次并未发现什么问题。苦恼的是,压力一大头又会痛。这是身体受心理影响的表现吗?我该怎么调理呢?
小文
小文:
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内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近1/3的就诊者与你有着类似经历。这其实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也被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冲突,无法用合适言语表达时,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来替我们“说话”,对当下的状况表示“抗议”。
心身疾病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小到偏头痛、胃溃疡、神经性皮炎、荨麻疹、腰背部肌肉痛、遗尿等,大到冠心病、糖尿病、肿瘤、阳痿、肥胖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几乎涵盖了皮肤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继发各种不同症状表现的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个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被忽略的内在情绪,攻击的是我们身体里脆弱的器官。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运动少、人际联结少,加上空气污染、饮食习惯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身心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
生物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对压力更敏感、焦虑,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心身疾病。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年代、文化背景、家庭氛围会给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心理因素,这是心身疾病产生的内因,长期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慌等,都容易诱发心身疾病。生活应激事件,如婚姻冲突、亲人去世、工作变动、紧要重任等重要变化,触发或累积爆发,会对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躯体不适。
由此可见,预防心身疾病,需要身心兼顾。
一要关注身体感受。要及时觉察身体的“信号”,尤其对有心身疾病家族遗传史者,更应注意加强对身体感受给予合适的照料。事实上,由于大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尚少,90%的心身疾病患者往往会选择去医院相关科室就诊而很少去心理科,从而耽误了就诊。
二要适度表达情绪。内心的各种焦虑、担心、愤怒等负性情绪一旦被压抑于心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从身体上寻找喷发出口。日常生活中,要对自身情绪状态保持敏感性,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可借助运动、娱乐、阅读、写作、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心身平衡,从而防病于未然。
三要学会寻求支持。日常的劳神、焦虑、紧张、郁闷、生气、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等势必是重要诱因。一旦这些原因没被消除或改善,即使药用治疗有效果,躯体症状也会反复出现各种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及时求助,以获得时间、空间上的被允许,获得情感上的理解、支持,才会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学会更好倾听身体的感受,体会内心的需求,尝试合适的表达,获得更多的支持,赢得更多的松弛空间,保障身心和谐,才能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