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中,若父母能够持续自我成长、不断超越自我,稳固自身的安全感、力量感与影响力,那么孩子身上诸多曾令人困扰不已的问题,往往便能悄然化解。
试图单纯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它不仅难以攻克原有难题,反而可能滋生新的麻烦。因为孩子问题的根源,常常深植于家庭与父母的土壤之中。仅仅着眼于改变孩子,无疑是舍本逐末、颠倒因果。家庭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乃是父母自身的成长与转变。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孩子表现:父母的行为镜像
自呱呱坠地,婴儿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便开始活跃,模仿成为婴幼儿重要的学习途径。父母与家庭,作为孩子初始的成长环境,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模仿与学习的首要对象。可叹的是,如今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陷入误区,他们常常一边要求孩子 “照我说的做”,一边却又不自觉地传递出 “别学我的样” 的信号。部分父母试图以暴力手段教导孩子文明表达,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期望孩子心态平和,用谎言欺骗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诚实正直,甚至不择手段地为孩子树立规则界限…… 然而,孩子更多地是通过观察父母的实际行动,而非仅仅听从言语指令来学习成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念一行,皆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蓝本与素材。生活本身即是教育,父母的生活模式与品质,直接塑造着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内涵与边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与言行,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提供着最直观、最生动的示范。
二、自我关爱:育儿力量的源泉
常言道 “爱人如己”,倘若缺失了 “己” 这一核心,未能实现自我改变与成长,便难以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接纳、滋养与关爱他人。作为父母,我们无法给予孩子自身所欠缺的东西。唯有先实现自爱、自尊与自信,才有可能给予孩子充分的接纳、尊重与信任。正如著名学者蒋勋先生所言:“真正懂得爱的人,首先是爱自己。在透彻地了解自我之后,其爱才更为健全。如此,当与他人相处时,便不会陷入依赖或霸占的困境。”
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从有了孩子,生活便陷入混乱。实则,即便没有孩子,他们的生活或许也未必井井有条。因为育儿观不过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映射,育儿方式更是为人处世态度的一种折射。我们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对待孩子、伴侣、工作及生活的方式。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制造了诸多麻烦,实则这些问题原本就潜藏于我们自身,只是借由孩子这面镜子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
同样是养育孩子,有人在这一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有人却实现了自我超越。故而,对于身为成年人的父母而言,相较于苦思冥想如何教育孩子,更关键的是要明晰自己渴望成为何种模样,憧憬何种生活,追求怎样的成长与蜕变。
三、自我成长:生命责任的担当
生命的旅程,本质上是探索自我、成就自我的征程,自我实现乃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因此,父母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应将自身的存在感、安全感与价值感,以及快乐、幸福与成功全然寄托于孩子身上。真正卓越的父母,专注于成为最好的自己,以亲身示范引领孩子领略成就自我人生的真谛,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孩子引以为傲的榜样。我始终坚信,对父母而言最佳的回报,对子女来说最优质的教育,对家族体系最大的贡献,便是每一代人都勇于肩负起成就自我的重任,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精彩,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传承与超越。务必牢记,除了子女、父母、伴侣、朋友、同事等多元身份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个更为根本的身份 —— 自己。
父母的自我成长涵盖五个相互交融、协同促进的关键部分:
(一)自我觉察:成长的敏锐起点
自我成长的首要步骤,是对自身的信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以及情绪等保持高度的敏锐觉察。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时,在批评指责之前,我们不妨先反思一下:听话顺从与独立思考,究竟哪一项才是优秀孩子的必备素养?这便是对观念层面的觉察。当我们因孩子成绩不佳或沉迷手机而怒火中烧时,也应先冷静思考:左右自己情绪的真正因素,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还是我们对其行为的认知与解读?面对孩子相同的行为,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是否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对情绪层面的觉察。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孩子的当下状况与表现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进而采取各种手段去 “改造” 与 “管束” 他们时,更要深思:孩子的现状实则是我们榜样示范、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真正需要做出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的历程中,父母具备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的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
(二)自我接纳:成长的心灵基石
自我觉察仅仅是成长的开端,若仅仅停留于此,父母极易陷入对自身不完美或曾经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自责与懊悔之中,难以自拔。事实上,每一位父母在当时的情境与认知局限下,都已竭尽全力。父母当下的教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并非我们所能自主抉择。即便彼时有人向我们传授所谓正确的 “道理”,受限于当时的自我认知与经验范畴,我们也可能难以领悟、践行。
我们应学会接纳自身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之处,将精力聚焦于富有建设性的学习与成长之上,而非在自责与懊悔中虚耗能量,如此方能汲取成长的力量,为孩子营造更为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故而,我常常建议父母:给予孩子一个真实且不完美的自己。坦然承认自身的局限,放下力所不及的焦虑,尝试悦纳自我,包括那些瑕疵与不足。奇妙的是,当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真诚接纳真实的自我时,改变与成长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三)终身学习:成长的持续动力
自我接纳绝非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当察觉到自己是一个情绪容易失控的人时,我们不应将其归结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应积极主动地重新学习情绪的理解与管理之道。真正决定成年人情绪状态的,并非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对其行为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只要改变认知,情绪便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当期望构建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时,我们不能以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姿态将自己的观念与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终身学习的热忱,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洞悉他们的思维模式,探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尽力跨越亲子之间的 “代沟”,建立起稳固而深厚的生命连接纽带。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出色的父母,更能推动我们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与完善。
(四)独立思考:成长的智慧导航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潜能、气质类型与个性特质。诸如迈克尔・乔丹在运动领域展现出超凡天赋,柏拉图、比尔・盖茨等则在自我内省方面表现卓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方法也应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诸多研究成果均表明,孩子的成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与需求。正所谓 “教无定法”,所有教育方法都需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作为父母,在热衷于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追寻养育科学性的同时,更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增添一份开放性与灵活性,融入更多心灵的感悟与爱的传递。孩子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绝非可按照固定工作手册机械操控的机器。父母真正的成长在于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中获取启示,拓展思维视野,进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凭借自身力量解决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五)知行合一:成长的实践闭环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这是许多父母在阅读育儿书籍或参加培训课程后的普遍反馈。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知而不行,实则仍未真正领悟。口口声声宣称知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必然要有实际的陪伴行动作为支撑,在陪伴过程中要有相互影响的真切感受以及生命联结的真实体验。通过陪伴所建立起的情感上的相互依恋以及精神上的富足独立,才是真正理解陪伴重要性的有力证明。反之,即便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却没有付诸实践,又怎能称之为 “懂” 呢?知与行本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必定是在实践行动中不断深化认知,而认知又反过来助力行动的持续推进。真正领悟了的道理,会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而非仅仅停留在育儿的知识与技能层面。
倘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家庭教育的精髓,那便是:期望孩子发生何种改变,父母率先成为那个改变的榜样;期待孩子成长为何种模样,父母先以身作则成为那样的人。这不仅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更因为当我们自身都未能实现某种改变时,便无从知晓改变所需的条件、方法与路径,又怎能引导孩子去拥有相应的品质或能力呢?